黄天火 发表于 2015-9-9 08:40:38

上林:精准扶贫之风吹出了山里的“牛羊倌”

上林:精准扶贫之风吹出了山里的“牛羊倌”
蓝同武是塘红乡万福村弄碗庄人,现在已是庄里出了名的“牛羊官”。今年年初,在外务工13年的他放弃了高收入,决定回乡创业。借助家乡山地多的独特地理条件,他在家乡进行了二次创业,带头在村里养殖黑山羊、肉牛。目前,蓝同武正组织庄里成立牛羊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黑山羊、肉牛养殖,带领乡亲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的道路。 近日,记者来到弄碗庄,探访了解打工仔蓝同武回家带动村民创业的故事。 永不言弃 积累人生创业“第一桶金” 早在2002年,刚初中毕业的蓝同武就决定“下海”打工。他首先在广东一家五金厂工作,因为没有技术,他只能打副工,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只得400元的工资。第一份工作让他体会到没有文化水平和技术,“下海”是非常艰难的。但是蓝同武永不言弃,几番辗转,最后来到福建泉州,在一家水龙头加工厂工作。他开始转变思路,决心一边打工一边自学。首先学习工厂水龙头的加工技术,提高制作水龙头的速度。他吃苦耐劳、勤快,善于学习、思考,很快,便掌握了水龙头的加工技术。他还不断改良产品,提高生产效益,获得老板和客户的一致肯定,老板也给了他比较高的待遇。蓝同武就凭着一股永不言弃的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十几年的打工生活,蓝同武练就了一身“武艺”,积累了创业资金,成为今后他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 继父遗愿 返乡当一名“牛羊倌” 今年春节前,由于蓝同武的父亲生病卧床,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来照顾病床上的父亲。“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把家里的那20只羊养下去吧。”蓝同武的父亲手指着窗外羊圈说。今年6月,他送走了父亲,想起父亲生前说的话,望着家门前青翠的群山,心里顿时有所感悟。蓝同武想到了家乡的山地优势,正是具有养殖牛、羊优越的地理条件。“在外面打工,你何不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回家搞养殖创业。”父亲的话激起了他回家创业的念想。在了解到当前养羊、牛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后,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于是他放弃了在外面打工的高收入,毅然返乡,继父遗愿,拿起了父亲留下的羊鞭……                在最初养羊的时间里,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蓝同武养殖的羊前后共死去了50多只,直接经济损失将近5万元。惨痛的代价没有难倒坚强好胜的蓝同武。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白天一边放羊一边通过手机上网查找收集有关养羊养牛的知识。晚上便苦学白天在网上收集到的养殖资料。同时还报名参加了乡里的两次养殖技术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很快,蓝同武就学到了一定的养羊养牛技术。有了技术的蓝同武决定发展壮大自己的黑山羊、肉牛养殖。最近,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支持下,蓝同武筹集了18万元资金,修羊圈筑牛棚,购买羊种牛种,他养殖的羊已由原来的2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只,牛也已由原来的3头发展到现在的10头。 初尝到成功甜头的蓝同武,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他将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并鼓励他们加入到他的养殖行业中。在蓝同武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的青年蓝同班率先加入到他的养殖队伍中,现已发展养殖肉牛8头。乡亲们看到养殖牛羊有盼头,大家都想加入到这个队伍来。顺应乡亲们的愿望,蓝同武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成立牛羊养殖合作社,凭着自己在外打工十几年积累下的创业经验,准备大显身手,带领村民养殖黑山羊、肉牛,以圆自己回家创业助民致富之梦。 搭乘精准扶贫之风 助村民致富 弄碗庄地处大石山区,有15户人家72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1户,是塘红乡万福村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今年,全县精准扶贫之风吹进了弄碗庄,政府赠予了庄里贫困户每户5000元以及提供给每户2万元一年无息贷款;非贫困户每户给予3000元,用于产业化养殖发展资金。8月20日,县委书记韦志鹏来到塘红乡开展扶贫工作调研时,在了解到弄碗庄及蓝同武的情况后,在会上立即拍板给予弄碗庄5万元的扶贫款用于肉牛养殖牛棚建设。有了政府的扶持,蓝同武对于发展庄里的牛羊养殖业更加充满信心。8月28日,在他的带领下,庄里的肉牛养殖合作社牛棚建设破土动工了。 蓝同武信心满满地说,在县里的扶贫支持下,有了自己的养牛产业后,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致富,还能帮助村民一起致富。等到牛棚完工后,他将把政府统一购买发放的15头种牛进行入栏规范管理。等到肉牛养殖形成一定规模后,还要把庄里的黑山羊养殖业发展起来,充分利用庄里999亩荒山以及50亩荒地的地理优势,打破传统养殖方法,种树种草,科学管理,科学养殖,科学经营,争取在这几年内把村里的养殖业做大做强,让乡亲们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林:精准扶贫之风吹出了山里的“牛羊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