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中文)
fake tag heuer watches replica swiss watches buy watches online best replica watch cheap fake watches swiss replica rolex replicas rolex swiss rolex replica rolex swiss replica rolex watches replica fake rolex watch fake breitling breitling fake breitling watches replica fake swiss watches replica fake watches quality imitation watches replica breitling watch fake cartier watches replica breitling watches
搜索
查看: 1157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寨起义历史之乔贤印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黄天火 发表于 2013-4-17 22:37: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寨起义历史之乔贤印记
作者:黄忠森


      轰轰烈烈的八寨起义,历时几个世纪至明代末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壮族先民们创下的这段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历史,从那些在田间地头尚存的残垣断壁和土砖瓦砾中,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其中的神勇和悲怆。而今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世事不休,循着徐霞客的游记,踏着先人的足迹,我们试着找寻那段逝去的历史并翻开辉煌灿烂的印记。

        “八寨者,曰思吉、曰周安、曰古蓬、曰古钵、曰古卯、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后以龙哈、咘咳益之为十寨。”上林县三里镇有块历史摩崖石刻有:“毅然画策请师,蹂平十寨。”指的就是上面所说的十寨,而如今所说的“八寨”则是对这些地方的统称,也包括其中的龙哈、咘咳两寨。据历史学者考究和资料显示,这里所说的“龙哈”指的是现在乔贤、木山一带“咘咳”指的是塘红、万福、中可一带。(参阅中央民族大学  蓝多民《十寨补考》文附图1-1



八寨简图(图1-1)①


        明末旅行家徐霞客,从三里镇经乔贤到周安的途中写下日记②:“昔时脊北那历,玄岸二村,北并蓝涧俱顺业里属,今已沦为贼窟。”“南自后营,北抵周安,极于罗木渡(今红渡镇)。其中有那历(今乔贤横岭村卢烈庄)、玄岸(今乔贤龙头贤按)、蓝涧(今乔贤龙头村蓝干庄)、荞蓝诸村,南北十余里,昔乃顺业里及周安之属,今为八寨余党所踞。渠首蓝海潮。又云“逾脊北二里,为那力村,又三里为玄岸村。二村俱在东石峰之下,昔皆民居,今为八寨贼所踞矣。……又北十里,是为蓝涧,俱贼村矣。贼首蓝海潮者,家西山下。”从徐霞客的游记记载和当时的军事战斗部署来看, “千军镇” 三里作为镇压十寨起义军的官兵司令部是当时的后营,是明朝统治者镇压八寨农民军的据点,顺业里乔贤一带则是农民军和官军作战的一个缓冲地带,作为交战区是首当其冲,受破坏的程度也最严重。在这个地方参与镇压八寨农民军的明军将领颇多,官阶最大的有南京兵部尚书以及总督、巡抚、总兵等,最著名的战役有两次,一次是在明嘉靖七年进行,是以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广西布政使林富为首的官僚指挥。二次是在明万历七年底到八年初进行,是以两广总督刘尧海、广西巡抚张任为总指挥,总兵王尚文挂征蛮将军印,带领汉土兵十万人深入八寨腹地,屠杀了义军和平民百姓一万六千九百多人。蓝海潮就是当时乔贤一带(旧称顺业里,又称龙哈)著名的起义军领袖。蓝海潮,明朝蓝涧人(今乔贤镇龙头村蓝干庄人),祖籍忻城县安良乡(现为遂意乡)敢妹村,生于八寨农民起义起伏时期。1539年(嘉靖十八年)蓝海潮从安良乡迁居到地形险要,土地肥沃,荒地大,山林多,适宜屯兵耕作的蓝涧女仙洞(现乔贤龙头村蓝干庄的童女山),并在女仙洞组织兵士训练,开荒种植,自耕自养,劳武结合,建筑寨房(此处就是十寨所指的龙哈寨,现为乔贤镇龙头村)。1554年(嘉靖33年)蓝海潮作为八寨农民军的主要领导人,树立旗帜后与广西桂平大藤峡地区的农民军相呼应,夺田产,攻城邑,打贪官豪吏,并三次攻打南宁城夺取仓库金银财宝,给明王朝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1579年冬(万历7年),两广总督刘尧海、广西巡抚张任调集官兵约十万人围攻八寨,农民起义军浴血奋战,坚持苦战将近一年,由于弹粮两缺,起义军损失惨重,15808月在女仙洞(乔贤镇龙头村童女山)打最后一仗,农民军战死3000多人,蓝海潮的五个儿子也战死了三个,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张任手下名将骠骑将军李应祥,在乔贤金鸡营(现当地人称“上营”)一带(今乔贤高祥庄)留下征缴起义军的石刻印记(现在高祥庄石米亭的大石上,附图1-2),李应祥在剿杀起义军后,于壬午年班师回到千军镇,并在汇水桥旁船山东侧的石壁上刻下:“……时檄汉土兵八万余,分四大哨,予统其一,今三里是也,鼓旅先驱古卯、龙哈二首巢。”以标记其功,此是后话。

乔贤高祥石米亭石刻(图1-2)

      乔贤作为战争的重灾区,相传万间民房被毁之殆尽,平民惨遭屠杀几近灭绝,当地有个“窑里”村得名皆因于此。(据当地民间流传,官军逢人就杀,遇房就烧,残忍至极,后有几村民躲进窑里才得以存活,“里”在壮话有“活”的意思,也就是躲在窑里才得以活命之意)而我们在乔贤万象一带的山脚田地里,也经常在耕地犁田时候看到很多瓦砾以及陶瓷碎片,可见当时战斗之残酷。而在与官军的斗争中,乔贤也出现了一些传奇式人物,就是特六与妲圩。据传特六与妲圩是一对情侣,当时在蓝海潮的起义军中担任军师,他们指挥义军在前沿阵地多次成功袭击官军阵营,诛杀官军将领,夺取军火粮饷,并悄悄分给当地穷困的老百姓。恼怒的官军想整队反击时,竟又找不到特六的蛛丝马迹,特六的神出鬼没与神龙见首不见尾,令官军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因为都没有见过特六的真面,官军把他说成是鬼,而老百姓却把他当神。据传蓝海潮兵败以后,就再也没有特六和妲圩的消息,人们都传说看到他们化作神仙上天去了,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人们在他们曾经隐藏的山洞里烧香祭拜,也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乔贤的敢六洞和敢圩洞(木山的卢于寺)……

      斯人已去,青山依旧。如今蓝海潮公安息在乔贤镇龙头村蓝干庄的香货岭上,在蓝天涧水悠悠间,遥望后人,尽享天地之精华;特六与妲圩也在人们的香火祈拜里福泽一方……历史因为有了传说而更加美丽,历史也因为不断地在进步而更加动人,曾经的历史尘埃落定,更加和谐美好的历史正在等待我们去创造!

(本文根据史料以及民间传说收集整理)   

注释《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3    蓝承恩  《八寨新考》
注释②: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徐霞客游记》之粤西游日记四
沙发
落雪也是春 发表于 2013-10-8 13:19:15 | 只看该作者
行,有意义,我顶 谢谢您了












防爆灯视镜
板凳
不言放弃 发表于 2014-12-31 09:06:0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5#
 楼主| 黄天火 发表于 2015-10-6 11:36:48 | 只看该作者

十寨补考

中央民族大学    蓝多民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载:公元1580年,(明万八年)广西十寨民变。上林县三里镇有块摩崖石刻:“毅然画策请师,蹂平十寨。”这十个寨为:“曰思吉、曰周安、曰古卯、曰古蓬、曰古钵、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八寨。后又益以龙哈、布哈(咳)两寨,称为十寨。”这是见于史端的十寨称谓。

《上林县志》中已确认前八寨的地理位置在老上林北六区,即今忻城县境红水河西南岸,而后两寨“龙哈今在迁江县境,与布咳一地当在迁江。”这是明显错载了。

忻城县土司博物馆原馆长蓝承恩,在1987年曾于《广西民族研究》第三期发表了。《八寨新考》的文章,对八寨古今的境地和上林县志所确认的境界一致。而《八寨新考》初认龙哈和布咳这两个寨,在八寨南面上林北部,并绘制了草图,但缺少佐证。两年之后即1989年新《上林县志》出版,仍不加考究,还是将龙哈和布咳两寨说成旧迁江县境内,这是抄袭《迁江县志》以误传误。如今蓝承恩已作古,笔者只好鼓起勇气,沿着他画定的境地作实地考察,并对有关史料及《上林县志》所转载的八寨材料,进行了剪裁,认定龙哈寨就是现在上林县北部的桥贤和木山贤案两乡三地;布咳为塘红万福和中可两乡三地(见草图)。

现在上林县的三里镇,明初称为古城里,桥贤、贤案和木山一带称顺业里,塘红和中可万福三地谓抚安里,三个里的治所在古城里,故称三里,沿用至今。就此,笔者对十寨中的龙哈和布咳这两个寨,作其历史地理的表述。

一、十寨的历史渊源

中国唐代以前的封建王朝,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用高压政策,但收效甚微。到长期唐太宗李世民改用“以夷治夷”的策略,在广西设置羁靡州,起用土著民族的长老或酋长当政。到了宋、元两朝相继改为土司制,仍委任土著民族头人当土官,世袭职位。这些土官就成为地地道道的土皇帝,他们的欲望不断膨胀,大肆兼并土地,使很多人沦为农奴和奴隶。土官们又把这些田地变成各种名目繁多的田园称呼,如马脚田、鼓手田、罗伞田、梳头田、奶妈田等多达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一旦沦为农奴或奴隶者,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连种田都是无偿的。种马脚田的人要为老爷出行抬轿子;种梳头田就为土官一家梳理头发;种奶妈田为主子喂养婴儿,稍有不是就被处死或活埋。广西各地,尤其是十寨的农奴和奴隶,忍受不了这种残忍的、闻所未闻的压迫和剥削手段,就起来暴动和起义。他们赶走或打倒土官,其目的是夺回已失去的田地,争取做人的权利。然而历代皇帝站在朝廷命官一边,穷兵黩武进行血腥镇压。镇压一次比一次残酷,起义规模也是一次比一次浩大,所占的地盘一次比一次广。“其地东连接柳州三都皂领,北四诸峒。西连东兰等州及彝江诸峒。南连思恩及宾州上林铜盘渌毛诸峒。北连庆远忻城东欧八仙诸峒。周环五百里。”据史载,十寨起义军常光顾南宁和柳州,取官方库银犹如囊中取物。不仅驰骋于左右江、邕江、柳江、红水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到达广东的定州(今罗定县),震撼了明王朝。所以朝廷一方面对行政建置进行改革,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官的世袭制,缓解矛盾;另一方面派朝廷重臣要将,调集广西周边各省兵力,对十寨进行围剿。

见于史书的是从元朝延佑元年(1314年)到清乾隆年间,共四百多年,朝廷一直对十寨用兵,最大规模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成化初年(1466----1470年)先是参将马义,兵败后由朝廷右都御使,两广提督军务韩雍调贵州湖南兵力围攻;第二次是明嘉靖七年(1582年),由哲学家、教育家、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挂帅,集广西兵力进剿;第三次是万历七年底(1579年),由两广总督刘尧诲和广西巡抚张任两广兵力,分五路对十寨戡乱。战争是十分残酷的,这是三次大屠杀。进第三次“起义军及家属被屠杀和俘虏共达15000人,”古卯村只留下残墙断壁,古蓬几乎被毁。

每次戡乱的总部都设在三里(古城里),它的前沿阵地就是龙哈和布咳。在前两次的战争他们都先安抚这两个地方,从十寨中分化出去,就起个汉地名称,叫顺业里和抚安里。到第三次,官军是兵多将广,就不再安抚了,把这两个里改叫龙哈布咳的老壮名,因此史称“十寨民变”。

二、龙哈、布咳的历史地理

接连三个朝代,对十寨长达四百多年的武力镇压收效不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比较聪明,他建孔庙,推行封建思想的孔孟之道,十寨人才相对安定,除八寨沿用旧名称外,龙哈、布咳因管片太大,地名也多有变化,就各自取名,原名称就被人遗忘,被历史贴上封条。清朝中期以后,两个寨的旧名称成了扑朔迷离,但历史终究还是留下蛛丝马迹。

由于长期战乱,龙哈和布咳曾多次易名。而明代万历以前,每次镇压伊始都先争取龙哈、布咳两寨酋长,孤立八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兵需求,八寨有不同归属,曾称广西八寨,柳州八寨,迁江八寨,思恩八寨和上林八寨。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南丹卫由南丹移置上林县。这证实了从明永乐年间,八寨有上林县管辖,后两寨也在其中。

在看军事将领,行政机构,文人墨客和地方志对龙哈布咳的定位。

其一,1528年王守仁偷袭石门天险成功后,给嘉靖皇帝写《八寨断藤峡捷音疏》中除陈述他如何割下近千人首级外,还写这样一段话,“本院议于八寨之中,据其要害,移设卫所,以控制诸蛮,复于三里设县,以矢相引带,亲临相视思恩府基……”因之,在十寨人心里,这位教育家成为一个屠夫的世家。当时他所带的兵包括他在内,喝了十寨人下毒的水,多半“饮者皆成疫痢……而我兵又多疫痢死亡,乃遂班师而出。”可见王守仁未取得胜利,而和士兵一起中毒而撤退的,又怕皇上问罪,写完奏疏就上西天了。他一死“复三里设县”的计策落空了。但已经证实,历史上的三里镇曾经被土司建县,统治过十寨,所以王守仁为了更好管理这地方,将要恢复这个土司县。

其二,从广西巡抚的治理方案的实施,他的方案是在古城三里复建县派流官。在《广西通志》中载,王守仁要在三里建凤化县统一管理十寨,然而他的继任者张任,又搞另一套。他先把“里”改成“寨”便于管理,所以写《十寨善后疏》让皇上认可。其文道出:“八寨地方,周围五百余里,久为盗贼之区,而三里原系上林顺业里、抚安里、古城里与之切邻,现年民居田里屡被东占,遂将循(顺)业里改名曰龙哈寨,止存哨守官军所居之黄村一村,而抚安里则尽设于贼,改名曰布咳寨,以此增而为十寨……”,这就一目了然,这三个里是切邻,地里相接。张仁手下有一名战将,叫骠骑将军荆楚李应祥,他在三里镇留下一块摩崖石刻,其中写道:“时缴汉兵八万余,分大哨有四,予统其一,今三里也。鼓旅先驱古卯、龙哈,二首巢不崇朝,蹂而磔焉。”这就交待了从三里去龙哈和古卯是近道。

刚过几年,张任这位巡抚大人又出一招,实施分而治之之术,“而以思吉、周安、落洪、古卯、龙哈立一州,属那马旸,皆为土知州。”这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分州管辖。当时是以东西地缘划分的,东面五寨最北为思吉,最南为龙哈(今桥贤贤案和木山)。由向武州(今天等县)土司官黄九畴(调来镇压十寨)管辖,其地界东侧为迁江县;而西面五寨最北为罗墨寨(今红渡镇)。最南端为布咳寨(今塘红、万福、中可三地),由那马(今马山县)土司官黄旸管辖,如果说布咳寨在迁江合山一带(见草图),岂不是黄旸从那马县跑到迁江去管一块飞地,我国地理历史未有过。

明万历八年(1580年)朝廷督臣刘尧诲和抚大臣张任,蹂平十寨后又作管辖区的调整:“设三镇。周安、古卯为一镇;恩吉、古钵、罗墨为一镇;古蓬、都者、剥丁为一镇(见草图)。以土官目韦应鳌、韦显能、黃冯各授土巡检职衔,部兵千人,世守其地,复以思恩参将管辖之。建参将署于三里,龙哈、布咳各筑左右堡,募兵各五十名,迁南丹卫及八所土官与参将同城而居。”由此可见三里和龙哈、布咳还是在建立一个行政机构。三里也成为参将署统领八寨三镇的所在地。

其三,明末旅行家徐霞客,从三里镇到周安的途中写下日记:“昔时脊北那历,玄岸二村,北并蓝涧俱顺业里属,今已沦为贼窟。”北抵周安,极于罗木渡(今红渡镇)。其中有那历、玄岸、蓝涧、荞蓝诸村,南北十余里,昔乃顺业里及周安之属,今为八寨交通,而三里之后门不通矣。”这不能说徐老先生从古城三里东去迁江,再杀回马枪,又以桥蓝(桥贤)往北走吧!他明白地记下了桥蓝(桥贤)、玄岸(贤案)是顺业里。由于起义军常在顺业里活动,徐先生怕不安全,便请戍守杨渡的官军一头目杨耀光(福建漳州人),带兵护送他从三里出发,经桥贤、贤案、那历到财安。老人到罗墨寨过红水河后,杨耀先才原路返回杨渡。

其四,《千军镇》与龙哈布咳。镇压十寨起义军的官兵司令部多在二里镇,因此,前来镇压十寨起义军的钦差整饬兵务副使郑登高,于明嘉庆二十二年(1543年),在三里镇船山石壁上大书《千军镇》三个字,至今仍醒目,在郑登高刻写千军镇之前几十年乃至一百年,前去镇压八寨起义的官兵将领已在周安白虎山石上写一首歪诗:“钧旨于斯八寨游,无村夜泊此岩头。凶山有约如回顾,恶水无情向北流。此地传闻生贼种。累朝杀戮使人悉,从今设置千军镇,歼灭瑶蛮永绝休。”此翁不敢留下姓氏和日期,恐怕遗臭万年而为之。他恨山恨水恨人,对八寨恨之入骨。当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可见一斑。但他却留下历史见证。它与古城三里的千军镇遥遥相对,也说明龙哈咳是司令部的前沿阵地,多为安抚地区,所以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布咳称西抚,龙哈号东抚,至今木山一带仍称谓东抚呢!它是当年官军进攻八寨 的缓冲地区。

其五,清代嘉庆年间编撰的《广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二关隘一目中写“上林县……三里营县东北六十里,为巡业、抚安、古城等里也,自寨猺占据改龙合,明万三年抚臣郭应改聘设思恩参将驻守于此,因筑三里城,又筑龙哈布哈二堡。”又于卷二百七十八诸蛮一目中写“上林东北乡顺里多瑶,习俗林略似宾州”。尽管古籍中反“咳”写成“哈”把“顺”写成“巡”,但所指是三个里的名称,应是当时官员受壮语近音翻译所为,但无伤史证。其六,追踪古名。古地名是历史见证。如今的塘红、桥贤、木山一带,有些村落和山川,仍留下一些旧称呼,木山地区的村野仍呼“龙哈”。其周围有两座山,一称官印山,一称笔架山,这是龙哈寨留下的原名。尽管一些地名不在原位,甚至只留下一片瓦砾,但龙哈寨的治所转至黄村称龙哈堡,如今叫板堡(甫),这是历史变迁造成的。徐霞客因只走一线,所以把八寨记错了三个。一百年前这个将领来说是这个寨名,一百年后另一些官员又说成那个寨名。张任把十寨分成两州,其中多出个“落红”(如今此村仍此称呼),而西面少了个“剥丁”寨。但不关紧要,因为方位是对的。明代桥贤和木山曾称东抚,塘红、万福和中右为西抚,这也说明这两地的人民曾造反过,官方来安抚而得名,如今木山一带仍呼东抚,而塘红在清朝乾隆年间,建孔庙西林寺而把“抚”字扔历史垃圾堆。尽管布咳寨变成了今日的塘红乡,但历史轨迹还存。

塘红是因一池红水的鱼塘而得名,由于清初年建孔庙,人们多为不知孔圣人为何物,仅把他当神来求神之人逐年增多,加上交通要道,就形成商品交换地,便称塘红圩。塘红之前叫西抚和布咳寨。“布咳”之名在上林县志解读头一个字:“布读幕,上林土字(mbog),涌泉也。”其实这两个字都是方块壮字。“咳”读“赫”,在史料中也把“咳”写成“哈”,但壮语都读haug音,水干之意。“布咳”就是已经“干了的泉”,顾名思义,没有泉水饮用的村落,叫“布咳村”(mbanjmboghaug),恰如其分。至今塘红圩也没有一口可引用的泉水。塘红圩形成前,也因曾称抚安里、左堡或布咳堡,住户是在圩的南北两头,如今塘红圩的北头仍称“头堡”,南头那条下坡路称“俭里”。当年的住户都要到几里外去挑水喝。孔庙建后,住户增多,形成集市,饮用水成大问题,不得不从西山的山麓里挖一条五六里长的水渠。把山泉引到孔庙前的蓄水池里。一直到1986年,建成自来水厂,那条渠才“光荣退休”。所以塘红的前身称“布咳村”当时准确的。(后来蓝多民教授再经过考证,认为“塘红”应该是源于壮话“当洪”即“大蛇”之意,“布咳”即壮话“布迈”即“寡妇人”之意。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广西著名壮学专家也是这个观点。———八寨后裔注。)

  明王朝长期用兵十寨,因官军司令部于古城三里,它必然在前沿阵地设军事要寨,因而把顺业里改成右堡,将抚安里(塘红)改成左堡。左堡的首府是在布咳村,八寨起义军的前沿阵地在石门天险,离布咳村十里远。所以冠军就吞并在布咳村,以其对峙。因而塘红圩周围至今留下军事驻军的名称,如上进(镇)庄、上营庄、下营庄、宿马庄、上屯状。上进原名上镇,官军兵营指挥部所在地,与古蓬的镇内、周安的旧镇如出一辙,是明军兵营指挥部所在地。骑兵和运粮的军马,到了布咳村就过不了石门天险,只好建宿马营。上进庄有块几亩地的良田至今仍叫“那镇”,这是驻军屯田的地方。村前有条下坡路,至今也仍叫“下堡”。

塘红圩周围至今留下如此多的古军营名称,在上林县也是不多见的。这不仅是古代的布咳寨成军事要地,近代也如此。太平天国石达开从宜州到上林大丰镇也路过塘红;广西第七军军长杨腾辉也曾率军在塘红驻营;国民党中将覃异之拥中央军路过塘红;1944年,日本鬼子攻占塘红后筑碉堡驻军数月;1948年以后,游击队和国民党保安队,多次争夺塘红圩,可见,古往今来,塘红圩为军事要寨和军事要道。

除以上六条见证外,在语言上说,十寨统一说蛮话,壮话“讲蛮”,同一种声调和音调。十寨以外就不同语言,被称为上林北六区方言,是十寨的统一方言。

三、龙哈和布咳在迁江是误解

旧迁江县志的编者颜嗣徽,他把龙哈和布咳写成是迁江县的两个寨,是有两个因素驱使其所为。一是迁江八所土官曾管辖过八寨,号迁江八寨;二是迁江县西北角,靠近八寨有个村落叫“弄河”(见草图)。颜翁将“弄河”村当成“弄哈”。

于壮语之意,“河与哈”都是方块壮字,均为实物名称,但相差甚远。河(hoz)为动物之颈项,俗称脖子。哈(haz)为茅草,两者有不同的概念。弄与龙,壮语一音一意(rungh),是两山当中夹长之地的称谓,词典中的“弄”。然而他把“弄河”当成“龙哈”了。这是受近音的戏弄,不会讲壮话之故。其一已错了,其二便指鹿为马,说合山一带为布咳寨。如今上林县木山乡有个村野仍被当地人称其“龙哈”之地,而且以桂林官话呼之。无可非议,它就是史料中记载的龙哈寨留下的地名。

二是颜翁对龙哈和布咳的历史错觉。在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批准设置迁江屯田千户所,史称八所,土官韦镛,朝廷令其去扑灭八寨起义之烽火,但他却屡战屡败,到无法控制的局面,只好把八寨交给思恩知府(现在的武鸣一带)管辖。过一百年后广西布政使林富给嘉靖皇帝地奏疏中也说:“八寨原西迁江八所土管所辖。”以上说明两点,一是嘉靖以前就不让八所管八寨了;二十八所管八寨时,龙哈和布咳两地被官方冠以顺业里和抚安里之名。

嘉靖年间,龙哈和布咳两大寨人民在不吃“安抚”这碗饭,假如八寨起义军,是革命声势更浩大。于是两广总督刘尧诲不得不调集十几万兵力,在万历八年(1580年)大举进攻十寨起义军。为了不让起义军死灰复燃,刘奏报朝廷同意,把原十寨分两州,后又改为三镇和两个直辖堡。这还不放心,再把南丹卫和迁江八所土官,调到三里同城而居。从军事调动也可看出,龙哈和布咳不在迁江县,而是上林县古城里的前沿阵地。如果两个寨在迁江县境内,迁江八所土官也不会被调到三里来镇守了。在没有军事常识的指挥官,也不会如此布阵和调动兵力。

以上是笔者所剪贴的史料和实地考察后得到的结论——明代的龙哈和布咳两寨,史上林县境内而非旧迁江县境。

                              

2002年7月



来源链接:http://gqlx204955.blog.163.com/b ... 702008102293127905/
6#
德莱太 发表于 2017-7-8 05:54:13 | 只看该作者
共同发展!学习才会进步,谢了













3p故事
心绞痛吃什么药
激光脱毛还会再长吗
大葱的功效与作用
女子妄想症候群
下肢浮肿的原因
中医养生
办公室工间视频
咽炎偏方有哪些
治疗痛风的最佳方法
饮食
饮食文化
体检需要注意什么
两性
辟谷是什么意思
溜冰好戒吗
大豆网
足疗按摩手法
产后饮食食谱
足疗按摩视频
7#
德莱太 发表于 2017-7-9 17:07:1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乔贤论坛  

GMT+8, 2024-4-17 13:35 , Processed in 0.0924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