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中文)
fake tag heuer watches replica swiss watches buy watches online best replica watch cheap fake watches swiss replica rolex replicas rolex swiss rolex replica rolex swiss replica rolex watches replica fake rolex watch fake breitling breitling fake breitling watches replica fake swiss watches replica fake watches quality imitation watches replica breitling watch fake cartier watches replica breitling watches
搜索
查看: 10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业界动态] 时事观察:教材,怎样改才能让人满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乔贤一号 发表于 2011-1-6 14:5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事观察:教材,怎样改才能让人满意?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
  从有人认为鲁提辖拳头“暴力血腥”,到《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从喧嚣一时的“鲁迅作品大撤退”到地动仪引发的“舆论震动”;从民间研究团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质疑,到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一套老教材受热捧,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教科书”的热议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

  “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书本,你会发现你有了翅膀。”教材,助力学生成长,但也问题与争议不断,是一副沉重的“翅膀”。如何理性认识教材的现状与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在当前的市场机制、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下,给孩子们编写更好的教材,使之成为更加轻盈有力的成长之翼,我们能切实做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作出怎样的转变和调整?本期“时事观察”,我们就这一问题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进行访谈,并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探讨。

  找准问题与出路——

  最大的缺失在于缺少“梯度”

  关于教材的争议,焦点常集中在语文课本上。有人认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甚至有人认为,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应予以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如何客观评估现行教材的成绩和问题?

  温儒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前50多年的中小学教材都是全国统编的,最近几年,才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组织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才可以发行。而各地区或学校采用哪个版本教材,原则上他们是有选择的主动权的。现在新编并通过审查批准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十多种,初中语文有8种,高中语文有5种。

  事实上,各种教材编写体例、选文都有差别,使用覆盖面以及受欢迎的程度也很不一样。有些媒体批评语文教材往往都比较笼统,顶多是“举例说明”,很少对多种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难免以偏概全。说“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有失公允。说现有语文教材是“经典的缺失”,也不太符合事实。拿新编的5种高中和8种初中语文教材来说,采用经典作品的比重全都在半数以上,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采用经典的课文占到70%。你可以批评说“这还不够”,或者可以建议哪些经典可上或可下,但总不宜笼统批评说是“经典缺失”。目前有关机构正在组织对通行教材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查,据我所知,多数一线教师对教材配合课程改革的努力还是肯定的。

  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哪些新的变化?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得失,您有怎样的总体评价?

  温儒敏:和以往教材比,现有的语文教材普遍注重突出人文性,尽量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问题探究(思考题)设计就注意多样选择,贴近学生语文生活,培养开放性思维,每一课还有阅读链接或拓展书目,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探究。这些都是新的变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确不少,媒体的有些批评是中肯的。特别是某些版本的小学教材,其选文以及问题的设计,包括教师用书编写,对儿童心理照顾不够,导读和问答题设计过于说教,所谓思想性的体现也往往生硬表面,甚至有泛道德化倾向。还有的课文删改过于随意。社会上批评语文教材的意见大都是围绕课文的选择,哪些作品可以选,哪些不一定选,都可以讨论。

  我认为目前语文教材编写最大的缺失,不在选文,而在普遍缺少“梯度”。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是迫切需要改进的。

  辨明历史和现实——

  教材编写需要“守正创新”

  最近,一套开明国语课本颇为流行。“老课本”的走俏,反映了社会上对好课本的需求,也反照出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老课本”给今后的教材编写带来怎样的启示?

  温儒敏:《开明国语读本》是叶圣陶先生上世纪30年代初编写的一套小学教材,也是民国时期最出色的教材之一。这套教材尊重儿童的天性,内容适合孩子,丰子恺先生的插图充满童趣,少有成人化的说教,课文和设计循序渐进,有梯度,遵循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教材编写者学习。但那毕竟是70多年前的课本,适合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学习,如今社会发生很大变化,孩子们从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没有的新事物新知识,教材肯定要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不能照搬这套教材的编法,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

  重读《开明国语读本》,还有《国文百八课》等,我们对叶圣陶先生那一代教育家的胸怀、志趣、学识深表仰慕,同时感到今人编教材困难比过去大,束缚也比过去多。叶圣老编教材基本上就是民间自发行为,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后让教师和学生去选择,让社会去作评价,外在的干扰是较少的。当时的教育规模也很小,教材却放开出版,完全是自由竞争,社会对教材编写不会形成太大的舆论压力。而现今教育规模巨大,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动辄就是“政治问题”或“公众事件”,教育部门不得不严加管理,即使一纲多本,编教材基本上也还是“官方”行为,而并非个人著述。社会的期望,教育部门的要求,加上出版社商业利益竞争的挤压,编写组拥有的自由度其实是非常小的,很多情况下只能做平衡的工作。这是体制性的问题,是国情,从根本上制约着教材编写质量,尽管很难解决,但总要不断推进改革,为教育理论探讨及教材编写逐步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实际上,教材也一直在顺应时代中发展变化。比如环保话题,20多年前的教材中没有涉及,在2000年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修订中,就增加了关于环保的课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材怎样才能既适合教学,又满足现实需求,兼顾稳定与变化?

  温儒敏:教材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老是改来改去,变动太频繁。一线老师使用新的教材有一个适应和准备过程,变动太多,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困难。当然,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及时和适当地做某些修订。教材编写需要不断积累,需要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又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革新和变通。“守正创新”这句话我看可以作为当前教材编写修订的准则。而那种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不能解决问题。语文课程的改革难度很大,现在最需要的是扎实的调查和科学细致的研究,而不只是印象式的批评。在中国喊喊口号或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还是多结合实际来提建设性意见为好。

  打通教材和教法——

  走出功利化与技巧化误区

  从教育实践看,如何使用教材、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许多孩子对语文课程的厌烦与逃避,很大程度上与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很有关系。怎样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促成教材和教法的良性互动?

  温儒敏:如果把教材比喻为菜谱,那么教师就是课堂上的“厨师”。“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总是怪罪于菜谱,而应看看“厨师”的烹饪手法有无问题。根据我对语文课堂多年观察研究,“厨师”合不合格,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所以现在国家加大投入,推行教师全员培训的“国培计划”,我是非常赞成的。现在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修订教材,另方面则要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尽可能用好教材。

  我们谈论教材问题,不应该忘记目前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为何不讲梯度?除了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功利化心态。一切瞄准考试,便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拔苗助长”现象相当严重。鉴于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看来“梯度”不完全是教材和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如何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尊重教育规律,不急功近利,这是难题,整个社会都应当面对。

  语文教学的另一不良倾向,是技术化。表现主要有:备课很程式化,讲授多,涵咏少,讲课过于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太过偏重文笔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学全都瞄准中考高考,进行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文艺腔”盛行,“宿构作文”成风,等等。

  技术化其实是教育竞技化的结果,只面对考试,就远离了教育的本义,不可能着眼长远,也没有耐心去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从教育的角度,则是无视学科自身规律和学生主体性。语文教学最需要而眼下最缺少的就是“涵泳”,是浸润式习得。教材和教法都应当追求这种最佳的境界,引导“涵泳”,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实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应试教育泥淖,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知易行难,只要理性对待、讲究规律、尊重学生、潜心改进,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众 论】

  最好的教材是“文为学生而作”,是写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

  ——首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打破框框,让具有语言创造力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好作品放到语文教材里来。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语言发展规律,需要找到合适的文体来对应。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 李庆明

  社会转型期,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发展,心却没跟上。这个时代需要养心的教材。

  ——辽宁沈阳市教育专家 于永昌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文观,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问题,水平不高可以集思广益,良知不够则难以修补,《开明国语课本》70多年后成为新闻,给我们上了一课。

  ——南京师大附中教师 吴 非

  老教材走红一方面是它本身的开放性和文学素养引起了社会关注,也表达了人们对现在教育和教材的看法。另一方面,网上炒高价位,与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有制造“印刷紧张”的嫌疑。

  ——凤凰卫视策划人 胡野秋

  目前教材选文视野还不够开阔,缺少体现时代特点的美文、切合现实生活的实用文、反映前沿科技新成就的科普文。

  ——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 蒯福棣

  教材也是书,第一要务就是要吸引人,让孩子喜欢读,能理解。文章选择一定要有意义、有趣、真实。不用把所有问题都讲透,应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

  ——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谭 莹

  文以载道,寓教于文,古今中外的教育,以不同形式体现着这一点。关键是,什么样的“文”才能切实承载和有效传播孩子成长需要的“道”。如果课文本身不过硬、面目可憎,教育作用就无从谈起。

  ——人民网网友 子应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乔贤论坛  

GMT+8, 2024-5-5 23:06 , Processed in 0.0644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